鼻咽癌轉移 鼻咽癌復發 鼻咽癌局部復發之治療
放射線照射是治療鼻咽癌的主要方法,效果良好,但與所有癌症治療一樣,仍不免有少數復發的現象。局部復發的鼻咽癌,再度體外放射治療國內仍然約有 15 ~ 35%的五年存活率,但是第二次的放射治療很可能造成較嚴重的放射線傷害,因此病人需與主治醫師詳細討論。
鼻咽部復發的鼻咽癌,可考慮作顱底手術切除,有機會可完全切除,或考慮合併化學治療。大致而言,傷口因放射線照射過癒合較慢,且顱底手術相當繁複,術前需與主治醫師詳細討論。頸部殘留腫塊或復發,則施行頸部廓清術或放射治療。總之,及早發現鼻咽癌復發,施以適當治療,病人較有第二次治癒的機會。
鼻咽癌轉移 鼻咽癌復發 之追蹤
鼻咽癌病人完成治療後,宜定期追蹤。腫瘤復發的病人約有80%是在兩年內發生,此後逐年遞減,超過五年以後,疾病復發的機會低於5%。所以,前兩年追蹤回診應該較為密集,一般建議一到三個月回診一次。兩年以後,約三到六個月回診一次。在兩次約診之間,如有不適,則應儘速回診。
鼻咽癌經治療後容易復發的部位和治療前癌病散佈情況有關,主要包括鼻咽本身和其鄰近組織、頸部淋巴結、骨骼、肺臟及肝臟等。因此,病人追蹤檢查應以上述部位為重點,除常規身體理學檢查外,鼻後鏡或鼻咽內視鏡、血液檢驗、EB病毒抗體之檢測、胸部X光常被列為例行檢查。特殊影像學檢查,如電腦斷層掃瞄攝影、磁振造影檢查、骨骼同位素掃瞄或肝臟超音波檢查,一般需配合臨床需要來安排。大致而言,治療完成時間愈久,檢查密集度和檢查項目就愈少。
鼻咽癌的遠端轉移
鼻咽癌遠端轉移較常發生在骨骼部位,當發生骨骼轉移時,可能產生疼痛症狀, 也可能發生骨折、脊髓壓迫,常以手術加以治療。當有 肺臓、肝臓轉移,會引發晐嗽、晐血、呼吸困難、右上 腹部出現腫塊並產生疼痛。
遠端轉移為鼻咽癌復發的主要模式
不少癌症會於癌病的原有位置復發,但大部分復發性鼻咽癌則屬遠端轉移,且平均於開始治療原位鼻咽腫瘤後1.1年復發。「鼻咽癌的主要復發點不是鼻咽,而是身體的其他器官,且同時可於多個位置復發。根據過往臨床數據及經驗顯示,鼻咽癌主要的復發點為中軸骨骼(如頸椎、腰椎、盆骨等位置;佔總復發患者的75%)、肺部(46%)及肝臟(38%)。不同器官被復發腫瘤侵佔對患者預後有不同的影響,不少臨床數據亦指出,單一肺部轉移的整體存活率,相對較單一中軸骨骼或單一肝臟轉移為佳,其平均整體存活率約四年。」
鼻咽癌復發機會與確診期數相關
由於鼻咽的位置十分隱蔽,加上早期病徵不明顯,即使病情惡化使頸部淋巴脹大,患者都不會感到痛楚 ,所以本港大部份案例的確診期數為中(第IIb期及III期)至後期(第IVa / IVb期)。張文龍醫生表示:「鼻咽癌遠端轉移復發的高危期,為患者完成一線治療後的首3年。此外復發的機會率亦隨確診期數而增加,例如第一期的遠端轉移復發風險約少於5%,但如病情已經惡化至IVa / IVb時,遠端轉移復發風險則會多於四成。整體來說,鼻咽癌患者有10-30%遠端轉移復發的風險,而令整體根治率只有七成左右。」
鼻咽癌轉移 鼻咽癌復發 轉移之常見部位
鼻咽癌是一種常見發生淋巴轉移和血行轉移的惡性腫瘤,自鼻咽部發生淋巴轉移時,第一個淋巴轉移站為咽後淋巴結,但理學檢查則不易偵測,第二站則是上頸部淋巴結,它位在頸部胸鎖乳突肌的內側面,然後順內頸靜脈往下蔓延或順第十一對顱神經往頸部後三角區侵犯。由於鼻咽部是位於身體中線的解剖區,鼻咽癌不但容易往同側頸部淋巴轉移,也容易往對側淋巴轉移,所以臨床上兩側頸部淋巴轉移是頗為常見的。血行轉移則會造成更廣、更遠的遠隔轉移,一般而言,遠隔轉移以肺臟、肝臟和骨骼較為常見,臨床上常以胸部X光檢查或胸部斷層掃描檢查偵測肺部轉移,以腹部超音波檢查偵測肝臟轉移,以同位素骨骼掃描偵測骨骼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