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癌檢查 食道癌診斷 需要醫師對病人症狀的懷疑,再進一步安排檢查食道鋇劑影術及胃鏡
兩者可以明顯找到食道腫瘤,再利用組織切片生檢及病理顯微鏡檢查,即可確定診斷
但要進一步將食道癌侵犯的位置深淺、侵犯的範圍、淋巴節轉移與否和有否遠處轉移,以到進一步選擇治療方式,就要利用許多不同的檢查工具,如腹部超音波、胸部X光攝影,電腦斷層掃描,內視鏡超音波檢查。
利用各種不同的檢查可以知道食道癌的進展程度,然後再依腫瘤本身的大小,侵犯食道的深度、侵犯鄰近臟器、淋巴節轉移之有無,數目和位置,以及是否有遠處轉移,將食道癌依國際分類法分為四期,第一期當然是最初期,而第四期就是指有轉移病灶的食道癌,也就是大家常說的末期癌症。

食道癌檢查 食道癌診斷
早期的食道癌,身體檢查是看不出有什麼異樣的。只有極少數的病人是作例行身體檢查,或作其他疾病檢查時,而發現食道癌。身體檢查只有在已有腫瘤轉移時,才較能有所發現;如頸部淋巴腺的腫大,肝臟腫大及壓痛等;消瘦、失水、及臉部蒼白是病情嚴重的表徵。在腫瘤上方的食道中,常蓄集食物因發酵而放出惡臭,此亦為食道癌病人的一個特徵。
食道癌的診斷並不困難,診斷食道癌可以做內視鏡檢查及切片、食道X光鋇劑攝影,若證實為食道癌則檢查胸部X光、腹部超音波、骨骼掃描、電腦斷層以做為分期之根據,內視鏡超音波檢查也可以看出食道癌侵犯的層次,提供分期之參考。
食道癌檢查 食道癌診斷 各方式簡介
食道攝影 鋇劑攝影:
病人喝下鋇顯影劑,而鋇顯影劑可附著於食道表面透過X光讓病變處、食道阻塞的程度及病變的範圍等顯示出來,確定腫瘤阻塞情形、位置及長度。
食道鏡檢查:
醫師透過内視鏡方式,直接觀察食道病變的部位及病變的範圍。對於病變的區域,醫師可透過食道鏡取出部份組織做切片檢查,以確診食道癌。
氣管鏡:
主要是中上段食道癌之病患需接受此檢查以排除氣管侵犯之可能性。
上消化道內視鏡:
確認腫瘤位置及侵犯長度,及組織切片確定診斷。
注射顯影劑之胸腔及上腹部電腦斷層掃瞄:
此項檢查主要目的在評估腫瘤大小、侵犯範圍、是否有局部淋巴腺轉移跡象及是否肺臟及肝臟有轉移病灶之可能。
全身性正子掃描:
主要檢查病灶有無轉移狀況。
經食道超音波:
此檢查較斷層掃描可更精確的判斷食道癌侵犯的深度。
食道癌檢查 食道癌診斷 其他檢查:
包括胸部X光、胸部電腻斷層(CT)、腹部超音波、正子攝影(PET)、骨骼掃描檢查,以評估食道癌是否已經轉移。一旦有症狀出現,診斷食道癌一般而言並不很困難。 90 % 以上之病人利用食道鋇劑檢查可獲得診斷或建議性之價值,如果加上進步之光纖內視鏡檢,切片以及細胞刷洗,祇有極少數的病人會被遺漏。
食道癌篩檢
在未出現臨床症狀前,因為其他的理由作食道鋇劑或內視鏡檢而早期診斷出食道癌。本院就有一例,病人因有慢性膽囊炎的症狀,實施胃、十二指腸內視鏡檢,無意中發現食道末端粘膜有異常現象,經切片證實為食道原位癌。對於食道癌目前尚無特異腫瘤抗原標幟 ( Tumor marker ) 。 1978 年 Wahrea 。醫生發現 59 %患者有 CEA 增高現象, 33 % 病人有α -fetoprotein 增高現象。很不幸這些腫瘤抗原並非為食道癌所專有。因此祇能用來作治療後的追蹤。
在中國大陸食道癌之流行區,定期使用大量篩檢之技術,即使用食道內刷洗方法取得標本,對 128 位第一期食道癌患者施以外科手術其五年之存活率可以高達 85 % 。
食道癌放射線學檢查
在早期之病例, X 光檢查僅僅只可發現到一小塊粘膜有不規則現象,但常常易被忽略掉。對於一些早期的病灶,利用空氣對比 ( Air Contrast ) 檢查方法是會有些幫助的。於比較嚴重之病例,如大腫塊,異常粘膜之潰瘍,以及典型蘋果心( Apple-core ) 狹窄之病性均可能被發現的。如果呈現的是廣泛性粘膜下層之浸潤,此時 X 光呈一段逐漸尖細狹窄之影像,此時與良性之食道狹窄非常相似,可能造成外觀上之混淆。胸部電腦斷層掃描可以了解腫瘤與周圍器官,如:氣管、支氣管、主動脈、脊椎、淋巴結的關係。
食道癌內視鏡檢
早期之食道癌從內視鏡檢可能會發現到一小塊粗糙不平之粘膜( Roughening ) ,當病灶進行到嚴重程度時,可以發現到向外生長之腫瘤,潰瘍性以及阻塞性病灶;若病灶沿著近端粘膜下層作廣泛性浸潤而形成狹窄,此時從外觀上看起來與正常之粘膜無異。此類病患要在距狹窄處的遠端作切片及細胞刷洗方可得到診斷。內視鏡超音波可以明瞭腫瘤往黏膜下侵犯的程度。
食道癌活體組織切片檢查
當腫瘤有散開之現象時,欲確定診斷可以從頸部淋巴結切片或經皮肝或穿刺;偶而在表皮樣癌有遠處轉移時,臨床上僅出現血鈣過高的症狀,確定診斷可從鋇劑或內視鏡檢查得到。
食道癌食道測壓檢查
一些少數之病人,對於懷疑有食道失弛緩症的情況時,食道測壓檢查是有幫助的。但是即使診斷為食道失弛緩症,亦無法排除兩者並存之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