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癌診斷 腦瘤檢查 要診斷是否長腦瘤,就首先要詳細查詢病人的病歷、病情是否愈來愈明顯或愈嚴重
或有那些新的症狀或缺損出現,然後做詳細的身體檢查尤其是神經學檢查,病人的腦神經功能有否減退或麻痺;
四肢的運動感覺功能有否障礙;
性格、記憶力、判斷以及語言有否變化等等。
醫師根據以上的病症、病情經過以及神經學檢查,得到一個概念,以為決定做進一步儀器檢查的參考。
一般最普通的為先做頭部X光的檢查,看顱骨有否變化有否缺損或增厚或變形,有否異常鈣化點或正常鈣化點的偏位,有否腦壓增高的現象,有否局部血管溝的增加等等。
另一方面,腦電波檢查如有異常腦波的出現,也有助於腦瘤的診斷。如有懷疑,最後必須施行電腦斷層掃描檢查,一般簡稱CT掃描或核磁共振攝影(M.R.I.),可更明顯顯出腦瘤的位置大小形狀,有時可推斷其種類或性質。有時為了更進一步瞭解腦瘤的血管的分佈情形,尚須進一步作腦血管照相檢查。這種檢查比較費時,且稍有痛苦及少許危險性。
醫生會根據病人的臨床徵狀、電腦素描、磁力共振素描、正電子掃描、血管造影、光譜圖素描、腦部活組織化驗等檢查幫助診斷顱內腫瘤。

腦癌診斷 腦瘤檢查
神經內、外科醫師詢問病人及其家族病史、完整神經學檢查:包括神智、肌肉強度、協調反射、對痛的反應,找到造成症狀的原因。
檢查眼睛而知道腫瘤及腦水腫壓迫神經及腦的位置。
藉著理學及神經學檢查的結果,可選擇更進一步的檢查,例如:顱骨X光檢查:可顯示腫瘤在頭骨上的變化,也可顯示出鈣沉積,這鈣沉積可能出現在某些種類的腦瘤。
腦癌腦瘤 電腦斷層掃描(CT):
腦部一系列細微的圖片,這些圖片是電腦結合X-光機所完成。有些病人在做照影前必須打顯影劑,顯影劑可以幫助我們分辨腦組織的細微不同處。
腦癌腦瘤 磁振攝影(MRI):
它運用磁場及電腦給我們腦部的圖片,核磁共振掃瞄對於診斷腦瘤特別有用。因為它可以看穿顱骨及其它的組織,特殊的顯影劑也可幫助我們偵測腦瘤。核磁共振掃瞄(MRI)比CT敏感,在小的腫瘤尤為重要。此外腦下垂體微腺瘤要用MRI做灌流攝影。MRA(MRI 之血管攝影)也取代許多傳統腦血管攝影檢查。MRI可同時看見腫瘤與血管,對手術定位極為重要。
腦癌腦瘤 腦波檢查(EEG):
新的EEG可以用三度空間表示,也可以偵測知其磁力,再與MRI結合,稱為磁力源影像(MSI)。
腦癌腦瘤 腦血管攝影:
是在動脈注射顯影劑之後所拍的X-光片,這種顯影劑可經由血管流到腦,並且可以在X-光上看見。腦膜瘤時可看出其營養血管(中腦膜動脈)擴大,在上矢靜脈竇旁腦膜瘤時可知其上矢靜脈竇仍暢通否,以決定手術方式。但此檢查逐漸被MRA、CTA取代。
腦癌腦瘤 正子造影檢查(PET):
早期臨床應用研究上,實際是先對腦部的功能影像作開端,由於腫瘤利用葡萄糖比率遠超過正常的細胞,因此測量腦內細胞的葡萄糖利用狀態,可以分辨出腫瘤與正常細胞,一如其他部位之利用FDG,可作為人體腦瘤細胞的偵測、分期、以及作為復發腫瘤或放射治療壞死的分辨。PET對腦腫瘤的偵測敏感度為94%,特異度為77%(Delbecke1995)。
腦癌腦瘤 身體檢查及神經學檢查
在治療前,醫師會詢問相關的病史,並做身體檢查,特別著重於神經功能的評估,例如神智狀態的評估、痙攣發作之情況、語言能力、運動神經、感覺神經、自主神經、反射功能、平衡功能、步態、眼底檢查及十二對腦神經的檢查等。治療後,醫師亦會做上述神經功能之後續追蹤檢查。
腦癌診斷 腦瘤檢查 的影像檢查
根據上述身體及神經學的檢查結果,醫師如果發現異常,可能必須安排下列的進一步醫學影像檢查。在現今醫療環境中,有多種影像工具可用於診斷腦瘤。依據所提供資料的內容及診斷價值,可大略將這些檢查工具分為:
A.初步檢查:
初步檢查可做為臨床上篩檢的工具,但無法提供精確的診斷。
1.頭部X光素片檢查 (x-ray plain film):X光素片能顯示腫瘤局部或廣泛性侵犯及破壞顱骨的情況;對於某些容易引起鈣化的腫瘤,X光素片也可提供間接性腦瘤存在的徵兆,也能幫助推測顱內腫瘤之位置。腦瘤的腫塊效應,可造成長時間的顱內壓力增高,而引起特殊的顱骨變化。
2.超音波檢查 (ultrasound):腦部超音波檢查常應用於嬰幼兒,經尚未關閉的前囪門做腦部病變的偵測與篩檢。
B.進一步檢查:
1.電腦斷層檢查(computed tomography, CT):此為利用X光造影原理,結合電腦科技的醫學影像檢查。電腦斷層檢查可提供高解析度的三維立體影像,其偵測與診斷腦瘤的價值遠優於X光素片檢查;配合注射含碘對比劑的應用,電腦斷層可進一步幫助鑑別腦瘤的種類。
2.磁振造影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磁振造影為整合運用強力磁場、電磁波與電腦科技的先進醫學影像檢查。利用腦組織內水分子之質子在共振時釋放訊號而成像,提供優勢的空間解析度、信號強度與對比度。能精確呈現腦瘤的範圍、內涵及腦瘤與周圍結構之間的關係。配合注射含釓對比劑之應用,磁振造影可進一步提供更精確的腦瘤診斷。在臨床應用上,磁振造影也可提供血管造影(MR angiography, MRA) 及活體磁振頻譜(MR spectroscopy, MRS)。磁振血管造影無侵襲性,具有高度診斷價值;磁振頻譜可用於分析腦瘤組織的生化代謝、能量(PTP) 及壞死(PE),協助鑑別腦瘤的種類。
C.輔助性檢查:
1.正子斷層攝影(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為核子醫學的利器,利用核醫藥物攜帶正子,能幫助瞭解腦瘤的代謝、活性及缺氧情況等;空間解析度較單光子斷層攝影好,但比磁振造影差。
2.單光子斷層攝影(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為核子醫學斷層造影技術之一。利用核醫藥物把放射單光子同位素如Technetium-99m (Tc-99m) 或Thalium-201 (Tl-201),經循環系統送遞至腦瘤,而可偵測其活性。
3.X光血管攝影 (X-ray angiography):乃是將含碘對比劑經由導管注入動脈,利用對比劑流經腦部血管的時間以X光攝取的一系列腦血管影像。X光血管攝影能顯示腫瘤及周圍組織的血管動態分佈情形。
D.切片檢查
由於影像檢查的進步,醫師常常可以藉由電腦斷層掃描(CT) 或是磁振造影(MRI) 來做腦病變的診斷及癒後檢查,但有些情形更需要做切片檢查以確定病理診斷。一般而言,若腦瘤無法以手術切除,或是病人的身體狀況不適合做切除手術,則必須考慮切片檢查,以提供病理診斷,做為後續治療的依據。腦瘤切片檢查包括:
A.立體定位切片檢查:利用立體定位手術技術以細小的切片探針深入病灶。
B.開顱切片檢查:在開顱的情況下,利用專業判斷、CT或MRI導航系統、內視鏡、超音波或其他工具的幫忙,取病灶之一片小組織,送病理檢查。這一類手術的施行由於傷口不大,對於一般人而言,可以使用局部麻醉,在病人清醒下進行切片手術;但是對於小孩或是無法合作的病人,則宜採用全身麻醉進行。切片手術的危險性雖不大,但仍有可能併發腦瘤出血,造成神經系統傷害,甚至死亡,所以必須小心評估。此外,必要時亦可利用腰椎穿刺或是腦室引流術,取出腦脊髓液做細胞學或血清學檢查,做為診斷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