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檢查 肺癌診斷 胸部X光或低劑量胸腔電腦斷層是篩檢及發現肺癌的基本檢查
胸部電腦斷層檢查則用來瞭解疾病侵犯的程度。
痰液的細胞學檢查病人較不痛苦,不過檢出率並不很高。
胸部超音波則用來指引醫師,以細針抽吸取得肋膜積液或取得位於肋膜邊緣的肺臟末梢病灶的檢體,做細胞學或病理切片檢查。
支氣管鏡檢查則可觀察在氣管或支氣管的病變,
並且可以同時做支氣管壁的刷拭做腫瘤細胞學檢查或甚至切片檢查。
至於胸腔鏡或開胸手術探查,
則是用於連上述檢查都無法取得病灶的檢體做確定診斷時才執行。

肺癌檢查 肺癌診斷 簡介
肺癌影像與診斷:
胸部X光檢查(正面、側面)、胸部電腦斷層掃描、胸部核磁共振掃描、核子醫學骨骼掃描、正子射線斷層掃描、胸腔超音波掃描
肺癌組織學診斷:
支氣管鏡切片、縱膈腔鏡切片、經皮胸腔穿刺切片、胸腔鏡切片、剖胸探查切片
肺癌檢查 肺癌診斷 說明
肺癌胸部X光
胸部 X 光檢查已是肺部疾病檢查的必備檢項。胸部 X 光檢查是一項快速、無痛的檢驗利器,若在 X 光片上發現有結節性病變,就必須立即至呼吸胸腔科追蹤檢查,由專科醫師安排理學檢查區分此一結節是良性腫瘤還是惡性腫瘤。肺部有小結節不一定是肺癌,要根據臨床上的表現和X光片的變化作為推斷,必要時需作胸部的電腦斷層、胸部超音波和氣管鏡檢查,同時要配合病理切片作為最後診斷。
肺癌胸部電腦斷層 (CT)
電腦斷層是對肺部腫瘤診斷的一大利器。它可對肺部的病兆作出十分清楚的影像。在疾病未確定診斷前,我們可藉由電腦斷層的檢查來協助判斷肺部病兆可能屬於良性或惡性。當然,肺癌的診斷最後仍需組織的病理報告,單單電腦斷層的影像是無法確診的,故可利用電腦斷層定位猜測病灶的可能位置並做多次切片(缺點:輻射性較高且有氣胸或出血之併發症)。而在確定診斷後,電腦斷層對於肺癌的癌症分期,更是不可少的檢查。它可看出腫瘤的大小、淋巴結侵犯的程度、與是否有他處轉移。這樣的分期結果,會直接影響肺癌的治療,也會與疾病的癒後有直接的相關性。
肺癌正子掃描 (PET Scan)
正子掃描(PET Scan)利用FDG(氟-18 去氧葡萄糖)模擬葡萄糖進入細胞,進行初步的糖代謝來觀察癌症細胞攝取、消耗額外葡萄糖的現象做癌症診斷的工具,固然細胞增加葡萄糖代謝的現象也見諸少數良性組織,但是,仍最常出現於惡性腫瘤組織,使得正子掃描普遍應用於各種癌症之診斷、分期、追蹤。正子掃描並不能取代斷層掃描做肺癌診斷,因斷層掃描可精確度量大小及鄰近組織的受侵程度。甚至最新的科技已將這兩項影像作融合定位或乾脆利用同時配備有電腦斷層掃描儀的正子掃描儀(即所謂的PET/CT掃描儀)同時進行定性與定位的檢查。對於腦部的是否轉移,正子掃描也無法取代磁振掃描(MRI)或斷層掃描。正子掃描在肺癌之偵測受到腫瘤大小、腫瘤細胞是否攝取FDG以及有無炎性病變(如肺結核)之影響。正子掃描對於單一肺部結節以及肺癌之術前分期業已證實可簡化整個的醫療作業流程並具有經濟效益。許多學者研究的結果告訴我們,正子掃描對於單一「結節」是否為惡性的診斷有70~80%。正子掃描對於肺癌之淋巴腺是否轉移之診斷分期之正確度約80~90%,遠高於電腦斷層掃描的70%。
肺癌胸腔超音波
超音波檢查,是利用從探頭送進體內的音波的回音,在顯示幕上變成影像來判斷器官有沒有形態上或組織上的變化的檢查法,所以超音波檢查的器官對象是,實質性的器官,如:肝臟、胰臟、心臟,比較有好的顯示效果出來,而對於有氣體的腔管器官如:肺臟則顯示性就比較差或者很差。正常肺組織是充滿空氣的並且被肋骨包圍著而空氣及骨頭都是超音波的不良導體,在什麼情形下,適合接受胸腔超音波導引穿刺來診斷肺部腫瘤? 最主要是看腫瘤生長的位置。緊貼著胸壁的腫瘤,轉移或原發自肋膜的腫瘤或是已發生肋膜積水且可經由積水安全穿刺的肺部腫瘤,都是適合的情況。腫瘤若非緊貼著胸壁而只是接近胸壁且被正常肺部組織所包圍,因為細針穿刺檢查造成氣胸的風險過高,所以不適宜施行此種檢查。另外,因為空氣會阻隔超音波的傳導,使得胸部超音波無法使用在位於肺內深部的腫瘤。
肺癌支氣管鏡檢查
支氣管鏡檢查(如圖示)是把一支口徑大小如筷子的細軟管子,經由鼻孔或口腔放進氣管,用來檢氣管內的病變。有鑑於氣管及支氣管內的早期癌症病灶不容易被胸部X光、甚至電腦斷層檢查給偵測出來,因此軟式支氣管鏡檢查在肺癌的偵測上具有一定的角色。支氣管鏡檢查除了可以確定肺癌的診斷外,同時也是肺癌分期的重要工具。檢視原發病灶在大支氣管的位置對肺癌的期別判定很重要,同時也可以了解肺癌病灶在支氣管枝漫延的程度,對於決定是否可以手術切除,以及如何切除,具有極關鍵性的價值。
肺癌支氣管鏡超音波
何謂支氣管鏡超音波?顧名思義,是將診斷胸腔疾病用的支氣管內視鏡與超音波檢查結合,是一種新型的氣道內診斷技術。西元1990年,德國醫師Hurter首先發表支氣管鏡超音波用於檢查肺部及縱膈腔疾病的成果,各國學者隨後陸續研發,日本醫界更是積極,不過直到最近兩年,相關的運用研究才蓬勃發展。
過去,當患者的肺部周邊病灶沒有貼於胸壁,超音波檢查無法成像,以致不能在超音波指引下進行穿刺檢查,以及對於支氣管鏡不可見的病灶或支氣管鏡目視下無病灶可做生檢的情形,多以下列幾種方法解決:
1.在X光透視下,實施支氣管鏡檢查(缺點:有放射劑量暴露過多的風險)
2.電腦斷層指引下做切片生檢(缺點:放射劑量暴露過多,有引發氣胸的風險)
3.外科直接開刀診斷(缺點:全身麻醉及開刀之風險)
相較之下,支氣管鏡超音波檢查非但可以精確診斷肺部疾病,偵測肺癌侵犯縱隔腔和支氣管壁的範圍,評估肺門旁肺部血管的腫瘤侵犯情形,甚至對於良性瀰漫性的肺部病灶,其檢查所得影像也和病理組織標本有很好的相關性,且無上述檢查的缺點,大大提高了安全性及疾病診斷率且沒有放射劑量暴露之問題,使患者必須藉助外科開刀來診斷的機率明顯降低。
美國胸腔醫學會建議對於疑似已發生癌細胞轉移的縱膈淋巴結進行侵入性檢查來加以分期,並以組織切片確認。在這一方面,除了縱膈腔鏡或胸腔鏡之外,胸部電腦斷層掃描(CT)及正子攝影(PET)雖然亦可進行分期,但是研究顯示,CT及PET有較高的偽陽性率,若能透過支氣管鏡超音波導引細針抽吸,應是比較理想的方法,往往可以取代其他侵入性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