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症狀
口腔癌症狀 正常口腔黏膜是粉紅色或紅色柔軟組織,如發現有以下症狀時即應提高警覺,並立即到醫院尋求牙科、口腔顎面外科、耳鼻喉科、頭頸外科或整形外科醫師來幫忙診察。
1.口腔黏膜顏色或外表形狀改變:
如變白、紅、褐或黑,且無法抹去;或原先存在之痣面積增大、表面增高、變粗、出現潰瘍或色澤發生改變。
2.潰瘍:
超過二週以上尚未癒合的口腔黏膜潰瘍。切勿擅自塗抹任何口內藥膏,以免延誤治療良機,而使病情惡化。
3.腫塊:
口內或頸部任何部位不明原因之腫塊(觸摸時不一定有疼痛感)。
4.舌之運動與知覺:
舌頭之運動性受限制,導致咀嚼、吞嚥或說話困難,或舌頭半側知覺喪失、麻木。
5.顎骨與牙齒:
顎骨的局部性腫大,導致臉部左右的不對稱,有時合併有知覺異常(如下唇麻木感)或牙齒動搖等症狀。
6.口腔黏膜之知覺與開口度:
有嚼檳榔習慣的人應注意是否感到口腔黏膜乾澀、灼熱、或有刺痛感,以及開口受限,張嘴時口腔黏膜拉緊。(可能是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症)
7.口腔內有反覆出血或口水中持續有血絲出現。
口腔癌與癌前病變之關係:
所謂癌前病變本身並非口腔癌,但長期置之不理或刺激源 一直存在時,以後有極高可能性發展成口腔癌。口腔癌的癌前病變包括:口腔各處黏膜之白斑症、紅斑症、黏膜下纖維化〈所謂硬口症〉、疣狀增生及慢性潰瘍等。 許多人都有在頰黏膜內側發生白色潰瘍或水泡的經驗,通常發生在有壓力、睡眠不好或飲食習慣改變〈水果吃得不夠〉之際,一般在二星期之內會痊癒,倘若超過二 星期未痊癒,則必須作檢查,這個部位有60% 的可能性是上皮性細胞癌。有些口腔癌會造成外觀鼓出來的改變,從眼框以下到頸部以上的範圍都可能鼓出,唾液腺的口腔癌只會從臉上腫出來,不會往內長,有時 只在一、二星期內就迅速成長,不可誤以為只是臉頰發炎而已。
口腔癌症狀 一般常見的早期症狀
※口腔黏膜顏色發生變化
如變白、紅、褐或黑且無法抹去。正常的上皮是粉紅色偏紅,而出現白色或紅色兩極化的顏色都是不正常的,若紅中帶白,則是比較嚴重的狀況,再如舌尖出現深紅中帶有白色點狀,90% 是早期口腔癌。
※口腔潰瘍
超過二週以上尚未癒合的口腔黏膜潰瘍。
※口腔腫塊
口內或頸部任何部位有不明原因之腫塊〈觸摸時不一定有疼痛感〉。
※舌頭運動與知覺
舌頭之活動性受到限制,導致組嚼、吞嚥或說話困難,或舌頭半澈知覺之喪失、麻木,皆應盡早查明原因。
※顎骨與牙齒症狀
顎骨的局部性腫大,導致臉部左右的不對稱,有時合併有知覺異常〈如下唇麻木感〉,或牙齒動搖等症狀。
以下是一些口腔癌可能出現之臨床症狀:
1、 口腔黏膜顏色發生變白、紅、褐或黑且無法抹去之變化。
2、超過二週以上尚未癒合的口腔黏膜潰瘍。
3、口內不正常分泌物、惡臭、出血。
4、口內或頸部任何部位有不明原因之腫塊。
5、舌頭之活動性受到限制,導致組嚼、吞嚥或說話困難。
6、舌頭知覺之喪失、麻木。
7、顎骨與牙齒的局部性腫大。
8、臉部左右的不對稱有時合併有知覺異常 (如下唇麻木感〉或牙齒動搖。
口腔癌症狀 一般可能出現的常見症狀
醫師提出「預防口腔癌5字訣–破、斑、硬、麻、腫」,提供民眾做為預防口腔癌的自我檢查參考。
破–在同一部位持續兩星期以上未癒合的口腔潰瘍、嘴破。
斑–口腔癌癌前病變,指口腔內出現不明的白斑、紅斑或突起物。
硬–口腔內或頭頸部有持續性之腫塊,觸摸時不一定會疼痛,口腔內腫塊偶有伴隨不明原因出血情形。
麻–感覺異常,如舌或唇麻木感,說話、吞嚥、咀嚼感覺麻木。
腫–因腫瘤而臉型腫脹,或頭頸部左右兩邊不對稱。
建議民眾可以照著鏡子,定期進行自我口腔黏膜檢查。若發現有上述任何異常,或有持續性之張口困難、舌頭活動困難、聲音改變、耳朵疼痛(轉移痛)等情形,也應盡速就醫檢查,早期診斷、及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