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飲食化療飲食 根據文獻統計約有 20%的病患是死於營養不良,而非腫瘤疾病。
營養不良不僅常見於癌症患者,更有許多不良的影響如改變代謝途徑和體組成、降低免疫力和生活品質,也限制了疾病的治療與預後。
因此,不論是治療前、治療中或治療後,保持良好的營養狀況,
可以增加病人戰勝癌症的機會。

癌症飲食化療飲食
化療和放療是癌症病人常用的治療方法。
在放化療期間,病人的飲食目標最重要的就是吃的好,有充分的能量度過治療期。在這段時間內,病人應維持平衡、健康的飲食,從不同種類的食物中攝取足夠的熱量、蛋白質、維他命和礦物質。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就是體重的注意以及控制。由於放化療的副作用,病人很容易失去食慾,飯量減少,造成體重減輕。
如果在短期內掉太多體重,就應立刻警惕、調整飲食。
因為化療和放療本身就會對身體造成很大壓力,這時如果體重下降,無異於雪上加霜。
癌症患者的營養不良分輕度、中度與重度,若體重於一週內減輕1-2%為輕度營養不良,大於2%為重度;一個月減輕5%為輕度,大於5%為重度;六個月減輕10%為輕度,大於10%為重度。醫學上已經了解,營養不良會增加住院天數、減低治療效益,並增加病人的死亡率。因此,充足的營養可說是癌症治療的基礎。
癌症治療後,怎麼吃?該吃多少?常困擾著癌症病人。癌症病人的營養需求是要依個人的病情和營養狀況來設計,主要的目的在維持理想的體重或避免體重減輕過多、提高對感染的抵抗力、修補受損之組織及促進組織的新生,同時預防營養不良引起的併發症。因此,量身訂作提供病患足夠的熱量、適量的三大營養素及充足的微量營養素是必須的;此外,飲食設計上應注意均衡、多樣化和少量多餐,必要時可配合口服營養補充品。
美國癌症協會(ACS)指出,癌症病人在治療期間若吃得好、營養足夠,有心情比較愉快,維持體重,較能承受治療帶來的副作用,減少感染風險,加速傷口癒合,促進復原等好處。研究也顯示,早期的營養支持,不但可提高放射線療法完成率,還可減少住院天數(從13.5天減至3.2天)。但另一項研究竟指出,約四成的癌症病人並非死於疾病本身,而是營養不良。
不少病人迷信所謂的「飢餓療法」,認為不能吃得太營養,以免癌細胞容易長大;或是在罹癌後改採生機飲食或吃素。這些錯誤認知,都可能使身體因營養不良,或攝取不足而體重減輕、體力變差,甚而送命。
事實上,對抗癌症,不同階段各有因應的飲食對策,只要掌握原則,一樣能吃得開心又健康。美國癌症協會強調,什麼都可以吃,多樣化的均衡飲食就是最好的營養原則;甚至還要「多吃」,蛋白質攝取應比生病前增加50%,熱量多加20%,做好應戰的準備。
癌症飲食化療飲食 吃素的解析
很多病人得了癌症後,擔心病情惡化,就開始特別注意癌症飲食的控制、飲食的改變。這時候就會考慮到是不是應該要吃素食,或是不是要儘量不吃甜食不吃肉類。殊不知其實這樣的飲食限制,很可能會對癌症治療帶來反效果亦或是直接影響到病況。因為事其實放化療的治療期間會殺死、並傷害到很多正常細胞,這時候的身體營養狀況正需要補充蛋白質和充足的營養,幫助身體恢復、幫助細胞修復。常見的蛋白質食物包括紅肉、魚肉、禽類、雞蛋、豆類、奶製品和堅果。因此癌症治療期間的飲食,在大部分的一般情況是建議飲食均衡,而不是一昧的吃素食。